發表文章

南方學院附近美食之二_楊家美食

圖片
檳城炒粿條味道還不錯 南方學院附近也有工業區,楊家美食就是在工業區塊中的餐廳,主要餐點有炒粿條、蝦麵、現煮粿條湯,這些主食均可選擇粿條、麵或米粉。 當天點的餐點是檳城炒粿條和現煮湯面,兩個餐點來的時候,餐盤 ( 湯碗 ) 附上一大湯瓢的辣醬,就看吃辣的程度自行添加,炒粿條中規中矩,雖然強調檳城炒粿條,但是味道上還是有些差距。 檳城蝦麵 這家餐廳的香脆五香非常好吃,在大馬所謂的五香就是台式的雞捲,很像小時候吃的雞捲,在花蓮菜市場買的雞捲純粹魚漿居多,或者有名的龍鳳腿,其實就是另一種的雞捲樣式,內雖有肉條但口感軟爛,買了幾次後就不再添購。 在楊家美食店裡的雞捲裡除了魚漿外,還有包肉條、紅蘿蔔、洋蔥等,吃起來就是古早口味,因為參雜五香調味,所以在大馬被叫做五香。也點了另外的小點心炸魚板之類,結果上來是台灣的甜不辣,吃起來不像台灣粉味較重,也是好吃的。 類似台灣的甜不辣小點,旁邊是極度好吃的五香(雞捲) 帶我們來這家餐廳的郭老師,認為這家食物台灣比較類似,覺得比較不重鹹,而且口味上雖然強調是檳城料理方式,但是和台灣的什錦湯麵和炒粿條比較,反而覺得更好吃喔! 住址:219,Jalan Impian Emas 22 81300  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 大馬的老師跟我們說,如果想念台灣味可以到全家,不過自己本身不愛吃便利超商的食物,因此過去逛逛好像覺得沒有那麼想念,主要是有三角飯糰、三明治、微波熱食、關東煮、現煮咖啡等,本身並不會特別想念這些食物,所以只是去逛逛後就這樣。

新山南方學院社區美食之一_ 每日咖啡店 (Hari Hari Kopitiam)

圖片
在新山南方大學學院附近社區的每日咖啡店 (Hari Hari Kopitiam) ,這家茶店是我們唯一前往二次用餐的餐廳喔! 最厲害的是店家提供免費的餅乾,有飛機餅乾、蘇打餅等三、四種,若入內用餐可以自由取用擺放在櫃台前面的餅乾。 在大馬當地人會用蘇打餅乾沾咖啡吃,據說以前有很多咖啡店點咖啡飲用時會附上一片蘇打餅,目前已經逐漸減少,所以這種免費餅乾可取用的咖啡店更是少見了。 每日咖啡店環境清幽乾淨,最重要的是附有冷氣,這個在大馬是非常難得的,很多舊式的 Kopitiam 室內、戶外完全開放,只擺放桌椅,但是這家 Kopitiam 稍微不同,感覺較有文青風。 每日咖啡店 (Hari Hari Kopitiam)窗明几淨,頗有文青風味 餐點從傳統的烤土司、炒麵、炒飯、湯麵、椰漿飯、咖哩飯等,幾乎想得到的餐點幾乎都有,而且好吃,難怪第一天到南方學院後就被帶來這裡用餐。 當天中午點了每日推薦的南洋經典和招牌米暹配炸雞,米暹就是米粉,和台式的炒米粉有點不同,在台灣炒米粉會加上很多香菇、肉絲、高麗菜等配料,若是外面賣的簡單炒米粉,常常是炒醬油後盛裝加上肉燥汁,但是大馬的米暹是乾炒、微辣的口感,上菜時是盤子上鋪了一張防油紙,米暹和其他炸雞、煎蛋、大黃瓜切片、小魚乾擺放其中。 餐盤上鋪上防油紙,在大馬用餐十分常見,這是米暹像台式的炒米粉 這家店也有烏達的小點,烏達的馬來語 Otak-otak 直接翻譯,也有人稱作烏打,是一種混合各種香料的魚肉泥,放進香蕉葉或亞答葉包裹後,拿去炊蒸或烘烤的食品,在東南亞一帶常見,也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的代表性美食。 這家店賣的烏打是烘烤,吃起來魚味頗重的 而大馬有名的冰品煎蕊則是在每日咖啡店嚐的,感覺就像台灣的綜合冰,當中有綠色細長的煎蕊,綠色是加入斑斕葉製作出來的,口感像是台灣的粉條,不過台灣的粉條是白色的。 這碗冰品煎蕊變成附屬,比較像台灣的綜合冰(五寶冰之類) 住址:29, Jalan Impian Emas 5, Taman Impian Emas, 81300 Skudai

吃在大馬

圖片
  因為有華人食物,來到大馬根本沒有離開台灣的感覺,港式燒臘、湯麵、腸粉、薄餅等,吃起來甚至覺得比台灣還要道地。而炒粿條、炒麵、炒米粉也有不同的風味,在口味上完全沒有違和感。比較不同的是,豬肉的料理因為宗教的關係,感覺少很多,連在大馬廣開分店的鼎泰豐,小籠包的肉餡都是雞肉。 在大馬用餐,辣椒沾醬缺一不可,另外花生小魚乾也是餐點的重點 在馬來西亞點餐後,送上食物前會先附送小碟的辣椒醬,如果覺得沾醬不夠多,可以請服務生補送,對我們而言卻太多了。 有時候覺得食物鹹到無法入口,雖然點了湯麵,但是常留下高湯不喝。甚至有次在吉隆坡中國城的市場小攤販吃乾撈麵時,將開水直接加進附贈的湯品中,引來攤商側目。 送上餐點前,茶水與辣椒沾醬必先上,這是幾乎是大馬用餐習慣 在大馬電視台的廣告,也不斷宣導飲食時不要再沾醬,以減少鹹度和鈉的攝取量,顯示大馬政府重視國民飲食過鹹的習慣。 不過除了辣椒等沾醬外,有些麵店會提供豬油渣和醋醃的綠辣椒,客人可以自行添加當配料。 其中豬油渣現在在台灣已經鮮少看到了,大馬卻常見到它的蹤跡。小時候豬油渣剛炸好後,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常被當作零嘴。可是現在台灣講究養生,豬油已經鮮少人使用,油渣更不會吃得到,但是從大馬的飲食習慣來看,豬油應該還是他們使用的一部份。 飯類除了主食外,所附的青菜很少,常是三、四片小 ( 大 ) 黃瓜切片外,就是一整碗白飯,對於儘量減少澱粉攝取,對我們真的是折騰。但是比較特別的是若點選乾拌麵,常會附上一兩顆餛飩或魚丸湯等,有些湯品 配料 極為豐富,不像在台灣,湯品需要額外加點餛飩湯、貢丸湯之類。 大馬點用乾麵時,因為和湯麵價格相同,通常會附上一碗配料很多的湯品 在點餐時,除了要決定今天主食外,有些麵店會要挑選麵條的種類,我曾碰過有提供麵粉粿、幼麵、板麵、豆簽、麵線、伊麵等六種主類的店家。 這家麵店的菜單下面註明麵類的選項,另外可以選擇添加小魚乾(江仔魚)、炸蔥或豬油渣 其中豆簽是我小時候的印象,老媽常會在煮飯的時候,叫我去雜貨店買豆簽回家,記憶中豆簽快煮易熟,吃起來較軟爛,個人並不是那麼喜歡,長大後豆簽就不曾列入煮飯的食材中。伊麵比較像油炸過的泡麵,在南方學院的校園食堂點餐時,曾經點乾麵要用伊麵,老闆就說伊麵只能做成湯麵,所以就沒試過他的味道了。

星馬仍存有豐厚韻底的華人文化

圖片
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分別是華人、印度人和馬來人三大族群,在飲食文化上也呈現多元融合。其實新加坡在未脫離前,和馬來西亞其實本是一體的,其文化關聯性極高,飲食上也無太大差別。 麻六甲的巷弄中仍存有濃厚的華人文化小宅,經過修整後低調回溯歲月的風華 來到大馬,覺得當地對華人文化的保存,在東南亞國家中算是最完整的。大學有僑生同學,最近偶遇聊天時,他說在越南開放後,曾經回老家看過,在那邊幾乎已經沒有之前華人文化存留。 其實除了越南外,泰國和印尼因國家統治政策,尤其印尼曾出現排華運動下,這些國家幾乎沒有「華人」文化,和星馬感覺完全不一樣了,在星馬說華文甚至是閩南語(福建話)也可以溝通。 而且 在FB資料中,發現大馬在農曆春節或慶典時,仍存有舞龍舞獅的慶賀,讓人覺得新奇。推測大馬的政策允許獨立中學存在,讓保留了許多華人文化;後期,新加坡因為看中大陸的市場而推行華文,兩國的政策因素,讓星馬留存下濃厚的華人文化。 檳城仍存有非常多的中國式廟宇,古色古香年代十分久遠 在麻六甲閒晃時,小巷中許多建築的屋簷雕刻精美,默默地訴說當年鄭和下西洋的風光!走在檳城街道上,感覺是待在華人的世界裡,喬治市區中雖有小印度區域、印度廟宇、清真寺,但是華人文化更為豐富。 檳城小印度區中的印度商店

我在新山南院的日子

圖片
2023年11月-12月,在馬來西亞待了超過 25 天,其中 3 週 20 天的日子都待在柔佛新山的南方大學學院,有人問我待在宿舍裡做什麼?「在 10 樓高的宿舍遠眺是我最常做的事」,眺望遠方的山林、社區、大樓和雲層之間的千變萬化,心靈的放空讓我十分享受遠離世界憂煩的生活,有時候適時的放空真的是人生一大樂事。 雲層變化多端,常是放空時最快樂的一件事。 尤其 12 月是大馬的雨季,雖然有人會說下雨讓生活不便,但是在高空中欣賞大自然氣象變化的奧妙,應是人生罕見的事。常是一早晴空萬里,之後天空雲層慢慢累積,午後黑雲壟罩下,隨即而來的傾盆大雨,天空色彩的變化是最大的視覺享受。入住剛開始,會因為凌晨五點回教晨禱的聲音醒過來,就會欣賞到如晨霞的美景,後來習慣聲音後就少看到日出雲彩的變化。 凌晨的雲彩變化多端,有時像極了一幅圖畫。 南方大學學院的郭老師曾問我,「待在宿舍不會無聊嗎?」我直接回答看下雨,這是在南方學院宿舍我最常做的事,尤其是突然的暴雨,看著在雨中衝刺飛翔的小燕子;半邊天晴、半邊烏雲密布的奇觀;晴空萬里遠處山林一覽無疑;或者黑夜中繁星點點;甚至半夜出現的煙火,這種感覺居高臨下的觀賞大自然的奇觀,其實一點都不無聊。 黑夜中繁星點點,訴說著人們仍辛勤的生活。

加拿大+波士頓之旅

今年七月初毛爸要去巴西參佳論文發表會議,中間經由紐約轉機,毛豆也在叔叔獎賞考完大學下有一張紐約來回機票,因此毛媽和毛妹想當然耳的也要到美國,不過這次我們把目標放在已經免簽的加拿大,實現上次(3年前)去尼加拉瀑布時的願望(毛妹當初一直喊著我要到對面去),多倫多我們來了! 7/10紐約--加拿大尼加拉瀑布,抵達時約晚上7點多,瀑布公園附近走走,並在市區逛逛。 7/ 11 尼加拉瀑布歷史小鎮--多倫多:一早到 SKYLON TOWER,並走到馬蹄瀑布旁,經歷史小鎮,傍晚抵達多倫多,在旅館附近的沙灘走走。   7/ 12多倫多 --渥太華,多倫多景點:CN TOWER、 City hall 市政廳、省議會大廈( Ontario Parliament Buildings )、多倫多大學。 7/13 渥太華,國會大廈(The Parliament Building、 Byward Market、聖母大教堂(Cathedral Basilica of Notre Dame)、加拿大國立美術館(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)、里多運河About Rideau Canal。 7/14 渥太華--蒙特婁,市中心的景點:聖安卓及聖保羅教堂 (Church of Andrew and Saint Paul)、 麥基爾大學 (McGill University)、 基督教教堂 (Christ Church Cathedral)、 世界女王瑪莉亞大教堂( Cathedrale Marie-Reine du Monde )、加拿大廣場 (Place du Canada)、 聖派崔克教堂 (St-Patrick’s Basilica)、 蒙特婁現代美術館 (Musee dart Contemporain de Montreal)、 中國城 (Chinatown) 7/15蒙特婁, 舊城區的景點如下:市政廳(Hotel de Ville)、捷克卡帝爾廣場(Pleace Jacques-Cartier)、邦斯克斯市場(Marche Bonsecours)、邦斯克斯聖母教堂(Eglise Notre-Dame-de-Bonsecours)、蒙特婁鐘塔(The Clock Tower)、聖母院大教堂( Basilique Notre-Dame )、兵器

毛豆和毛妹的紐約語言課程

今年毛豆和毛妹來紐約,除了七月中的加拿大之旅外,最主要是要來上英文課,幾番打聽、比較後,發現離紐約家10條街的語言班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,尤其是毛妹不滿18歲他也收,於是6月初來美的毛豆率先上課,七月下旬回到紐約的毛妹也跟著上課,展開了兩人的紐約語文課程。 毛豆一共上了8周(每週一到周五每天三小時),學費連同註冊、書本費用一共700元美金,毛妹上課3周,費用則是338元,和許多國內代辦的遊學團或語文團比較起來便宜許多,剛好今年有朋友的孩子前往波士頓上當地私立中學課程,包括食宿就要7000美元,另外也有親戚曼哈頓上課,費用也差不多就是了。因為我們有爺爺家支援,在吃住上都不用太傷腦筋的情況下,荷包省下許多囉! 兩個孩子每天7點半左右起床,用過早餐就走路上學,12點下課就回家用餐,當天討論一下是否要出去閒晃,原則是隔天才排行程,以免耽誤上課。 當出兩個孩子經過測驗後,竟然有一個班級是同一班,毛妹上起來就有點吃力,但不認輸的他每天複習加預習,慢慢的也就上手了,想想和三年前來鈕約完全不一樣的生活,或許多了一份悠哉吧!